<noscript id="jwsho"><legend id="jwsho"></legend></noscript>
<ins id="jwsho"><video id="jwsho"><var id="jwsho"></var></video></ins><tr id="jwsho"></tr><output id="jwsho"></output>
  • <menuitem id="jwsho"></menuitem>

      <menuitem id="jwsho"></menuitem>

      1. 展會信息港展會大全

        存在“卡脖子”風險,報告指出我國機器人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待增強
        來源:互聯網   發布日期:2023-02-23 08:11:17   瀏覽:4564次  

        導讀:新京報訊(記者葉紅梅)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22~2023)No.11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以下簡稱藍皮書)。其中指出,隨著我國機器人產業日漸壯大,機...

        新京報訊(記者葉紅梅)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22~2023)No.11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以下簡稱藍皮書)。其中指出,隨著我國機器人產業日漸壯大,機器人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正在逐漸增強,但總體表現為技術水平偏低、風險點偏多,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總體不足。

        藍皮書認為,國產核心零部件性能與國際一流水平差距大,高端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存在“卡脖子”風險。整體來看,我國機器人企業技術水平與國際一流企業存在短期難以跨越的差距,國產機器人的部分零部件、中間品由國外品牌壟斷,我國企業議價能力較弱,一旦產業鏈上游遭受沖擊,短期內很難找到替代品。

        我國機器人企業傾向于采取“自研+收購”的模式,一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收購上下游企業,以求加快追趕進度。但是,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對設備投入要求高、對加工工藝要求高,國內品牌對核心零部件的研發進程相對緩慢。雖然政府對機器人行業發展給予較大支持,但研發結果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存在一定的技術失敗風險。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進一步提高的最大障礙。

        藍皮書指出,雖然我國專利總數冠絕全球,但國內企業專利布局質量與日本、歐美品牌尚有差距。一是我國機器人相關專利申請中實用新型類型專利占比相對較高,而發明類型專利占比相對較低,關鍵技術領域的專利布局強度不足,核心零部件專利擁有量薄弱。二是從專利申請人來看,高校、科研機構占專利申請的相當比例,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這說明將專利轉化為產品還存在一定距離。三是產業專利集中度不高。新松、新時達、拓斯達等機器人品牌專利保有量較多,而其他企業的專利則難以形成規模,不利于產品開發。四是國際專利申請布局不足。據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數據,只有約5.5%的中國機器人專利是在國外申請的。與此對比,“四大家族”等國際機器人企業長期以來重視中國市場,并致力于在中國布局專利。

        藍皮書還指出,機器人系統集成環節競爭加劇,導致我國機器人產業鏈下游不穩定。目前我國自動化、智能化改造需求旺盛,為大量國內系統集成商提供了生存空間。但是,隨著更多海外品牌和工業機器人本體制造商加入這一環節的競爭,機器人下游系統集成環節商利潤空間將被壓縮,行業結構可能面臨洗牌,產業鏈中上游和應用將受到影響。

        此外,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時間較晚,技術積累不足,總體還處于幼年期,易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并存在發展速度不及預期的風險,為產業鏈帶來不確定性因素。

        編輯 陳靜

        校對 劉軍

        贊助本站

        人工智能實驗室
        相關內容
        AiLab云推薦
        展開

        熱門欄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3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實驗室 版權所有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公司動態 | 免責聲明 | 隱私條款 | 工作機會 | 展會港